网络股票配资的主要优势是便利性。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轻松进行股票交易,无需亲自前往交易所或经纪公司。这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加灵活地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,并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买卖。
林语堂:尘世多笑语,人生一首诗
记得家中以前也有几部林语堂的著作,可惜还没来得及看时,就被父母在当时的形势下,当作“封资修”的毒草,同“黑修养”一起,无奈地丢进了炉膛中作了引火之物,直到八十年代初买了本《吾国与吾民》,这是我拥有的第一部林语堂的著作,一气看完,方知这个世界上好书多多,惊叹中。
于林语堂,记得最牢,也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话是,“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,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,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,有个中国厨子,娶个日本太太,再找个法国情人。”
林氏大家庭,前排左一男孩是林语堂
这应该是最典型的林氏幽默了,最后的这几句诉求,相比于辜鸿铭那男人必须要娶几个老婆的“茶壶”理论,林大师的格调显然要更雅致些,更能赢得人们会心的一笑,在男人的心底,不说是掀起波澜,至少是会引得点点共鸣的。
话虽如此说,林大师是在调侃这些在围城内外折腾的人们,他自己的婚姻美满得让人忌妒,结婚时便立即将婚书烧掉,理由是留着只能在离婚时用,而他们是用不着的。
这不说是惊世骇俗,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举动了,可他是真的同夫人相亲相爱,幸福了一生,认定一个人,就是一辈子,他是那个时代文人中,不多的几位无绯闻大师,仅这一项,便甩了徐志摩或胡适这些人不知多少条街了。
世人都知胡适雍容大度,岂不知林语堂才是这方面的极致,他所有的照片几乎都是笑眯眯的,他是一个只有自嘲,绝无愤怒的老好人,在他的面前,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族。
不过,这其实也不是他的天性,曾几何时,他也是一个热血青年,他在北大当教授时,正是“新文化运动”如火如荼之时,他是属于鲁迅“语丝”一边的,是同胡适的“现代评论”论战的中坚力量。
他不仅写文章论战现代评论派,还参加过反政府游行,因为在国外留学时练过棒球,扔起石子来又狠又准,尤其是女师大风潮时,林语堂更是坚决跟随鲁迅站在女师大学生一边,亲自走上街头,拿起竹竿和石头与军警搏斗,为此在眉头还留下了一个伤疤。
林语堂第二排中
所以,他早早地便被人盯上了,据说,在北洋政府通缉的黑名单中,鲁迅排名21,而他排在17名,家中的窗口边,随时准备着逃跑的软梯。
但是,林语堂的本色还是一介文人,加上他温顺的性情,那些略带暴力的事情,偶尔浅尝辄止,过一下瘾便也罢了,他的长处还是动动笔,写些文章来助阵呐喊,方是正事。
他文字功底是极好的,但其文风同左翼作家有很大的不同,他似乎如同一位冷静的旁观者,热心冷眼地看着世间发生的一切,参与感不是太强,将纷繁的世界看作一出大戏,从中拎出一些可笑之处,来达到心灵的启悟,所以,他的文章是成不了“匕首和投枪”的。
1976年出版的《鲁迅》画册中,后排的林语堂、伊罗生被修掉
但他带有浓厚的,融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,却在当时有很大的市场,在拓展了现代散文审美维度的同时,也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,以幽默的笔触,掘到浅显的位置,让人们一眼看穿,就这点来说,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。
幽默,是林语堂文章的特点,要知道,幽默这个词是外来语,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一个词,包括王国维在内的很多人都翻译过,五花八门地有十几种,让人一时无所适从
但只有林语堂将其翻译成幽默。不管是谐音还是意会,都相当准备,从而为大众所接受,而幽默大师这个桂冠于他来说,也是名至实归。
鲁迅、林语堂、宋庆龄等
对此,他在《八十自叙》中是这样解释的,“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,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,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。”
幽默于林语堂来说,就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,“凡善于幽默的人,其谐趣必愈幽隐;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,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,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。与粗鄙的笑话不同,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。”
他有很多幽默的神仙语句,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,比如这“饭后一支烟,赛过活神仙”,便是出自于他,很多幽默的话语中所包含的道理,也是相当深刻的,越品越有滋味,比如他在《文人与穷》的文章中说道:
“文人不敢骂武人,所以自相骂以出气,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,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。”就是说,文人是不敢骂军阀的,这其中的味道,你品,你细品。
幽默,也是林语堂最显著的特点,他将其上升到极高的地位,言其为“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,其文化必日趋虚伪,生活必日趋欺诈,思想必日趋迂腐,文学必日趋乾枯,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。”
“妓女可以叫条子,文人亦可以叫条子。今朝事秦,明朝事楚,事秦事楚皆不得,则于心不安。武人一月出八十块钱,你便可以以大挥如椽之笔为之效劳。”更是入木三分了。
活在乱世,他是用盛世的心态而活出生活精彩的人,也是一位多才多艺,了解人的本性,挖掘出最根本的底蕴,活得最通透之人,因此,他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可爱的知识分子。
其实,有很多时候的乱世,却是文人的天堂,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,如魏晋之时竹林风流,而林先生所处的北洋时期,军阀们打成一团,对文人却很客气,只要不将他们骂得太痛,是没人管你写些什么的。
乱世,是政治的不幸,有时却是文化的盛世,反之,太平盛世,统治者有精力来管理文化了,于是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思想定于一尊,文学进入“载道”的路子,便进入了萧条的秋天,如汉武帝时的“独尊儒术”。
林语堂总体来说,不是一个让官方头痛之人,郁达夫说他是“生性憨直,浑朴天真”,用现在时髦的话来形容,就是“人畜无害”,他一生随意而为,对待世间万物,全凭自己心性,但是,他又是有分寸,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,什么叫随遇而安,这可不是能用“中庸”或者“度”来衡量的,是一种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的妙意。
钱穆曾说过一个故事,说明林语堂外表和内在的关系,他说林语堂就是两指夹着烟卷,一面抽烟,一面谈话,烟卷积灰渐长,林语堂谈话不停,手边附近又没有烟灰缸。钱穆一面看着,一面担心若烟灰掉落,将有损主人地上美丽的地毯。
但林语堂似乎满不在意,且直到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之七的程度,“却依然像一全烟卷,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。”
后来他与林语堂相交久了才了解,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,“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”,于是,钱大师总结道:“语堂之幽默,在我认为,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,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。”
在林语堂的著作中,最精彩的肯定是散文,但人们却是从他另外两个标签认识他,一个是小说《京华烟云》;另一个便是被鲁迅狂骂。
作为曾经一个阵线的战友,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,但却因为一次饭局上为鲁迅的一个学生,他们发生了矛盾,结果反目成仇,当然,林语堂被鲁迅好一阵地痛骂,被骂作“无聊小人”,作品也被视为“老太太的裹脚布。”
不过,以林语堂的度量,不会一直耿耿于怀的,后来二人就合合好好,分分离离的相处了下去,林语堂是不停地夸赞鲁迅的文章,而鲁迅却时不时地将他拎将出来骂一顿。
有一次,当他说了一句英语时,也不知如何就惹到鲁迅了,直接骂他说,“你是什么东西!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吗?”这样的话,谁受得了,可林语堂也不太当回事,很是有趣,也许是他习惯了。
有时候,林语堂可能也是无意中刺痛鲁迅了,当鲁迅来上海时,林语堂前来拜访,二人相谈甚欢,交同朋友们一起合影留念,谁知,当他见鲁迅和许广平同居一室,便傻傻地问郁达夫:“鲁迅和许广平女士,究竟是怎么回事?有没有什么关系的?”这个郁达夫也是个大嘴巴,最终传到鲁迅耳中,于是,又是一番的风雨了。
本来,这于他来说,并不是多大的事,但悲哀的是,鲁迅后来在大陆封神,这导致与其为敌者,皆如禁声小虫,所以,近半个世纪以来,林语堂的著作在大陆几近封杀。
大陆民众真正认识林语堂,还是本世纪初开播的电视剧《京华烟云》,让一些人注意到了作者的名字,这是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,用英文完成的,一开始发行就引起了轰动,被誉为“民国版的红楼梦”。
但这也只是他众多艺术成就中的冰山一角,而这,就足以惊艳到很多人了,因为,曾经的他,也是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文化大师。
“两脚踏东西文化,一心评宇宙文章”,这部小说是林语堂用英语写就的,他被认为是中国英语水平最高之人,至少是之一,而且,也是中国最具幽默风趣的智者和语言天才。
他曾略带自嘲地说,他最大的长处,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,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,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写的,而很多外国人正是看了他的作品,才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了解,并进一步地喜欢,在宣传中华文明方面,林语堂的功绩亦是少有人与之比肩的。
正如1976年他在香港逝世后,《纽约时报》用大篇幅的版面介绍他的经历和贡献,并评价说:“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,想望,恐惧和思想的成就,没有人能比得上。”
林语堂实在是位斜杠人物,幽默、性灵、闲适,他亦可以说是一位哲人,他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的视角,将高深的哲学概念展现在人们的面前,读之如同“与高僧谈禅,如与名士谈心,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,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。”
曾看过一段话,觉得很有意思,说是:少年不学鲁迅,是没有血性;中年不学胡适,是没有理性;老年不学林语堂,是没有灵性。也就是说,到了老年还没有领悟林语堂的智慧,算是白活了。
我愚钝,已过花甲之年,到现在连林大师妙处的万分之一还没能体会完成,这应该是没有慧根,或者差了些悟性,算来还是书读少了的缘故,不过,我正努力学习和追赶中,买了一堆林语堂的书,还在等着我去细细品味呐。
最后说一个小故事,林语堂曾被邀请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。没想到在他前面的人说得冗长枯燥。学生早已经昏昏欲睡地不耐烦了,上台后林语堂只说了一句话:“绅士的演讲,应当像女士穿的裙子一样,愈短愈好。”
于是,台下掌声雷动,欢声叫好;借着林大师的这句话,赶紧将此文完结!
胡适鲁迅林大师林语堂郁达夫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永华证券观点